OSI的七层从上到下分别是7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 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其中上层即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三层即3、2、1层主要面向端到端数据流过网络。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参考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架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层框架(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第一层:物理层,其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从而透明地传输比特流。常见设备包括(各种物理设备)网卡、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其中数据成帧,处理流量控制。
这一层指定拓扑并提供硬件寻址。常见的设备包括网桥和交换机。第三层:网络层,通过寻址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传输层发送的数据包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并根据地址正确地传输到目的端传输层。包括通过互联网路由和中继数据;除了路由,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拥塞,并在必要时生成计费信息。
Layer 1:物理层,主要设备:中继器和集线器。二层:数据链路层,主要设备:二层交换机,网桥。第三层:网络层,主要设备:路由器。最后四层是: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后四层主要是计算机软件控制。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利用传输介质为/ link层提供物理连接。它主要关注的是通过物理链路将比特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物理链路可以是铜线、卫星、微波或其他通信介质。
数据帧包含物理地址、控制代码、数据和校验码等信息。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检查、确认和反馈重传的方式,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转换为无错误的链路,供网络层使用。另外,数据链路层要协调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数据的传输速率,即控制流量,防止接收方因为来不及处理来自发送方的高速数据而溢出缓冲区阻塞线路。网络层网络层为传输层提供服务,传输的协议数据 unit称为数据 packet。